最受歡迎 30天 | Most Popular 30 days

Thursday, August 18, 2016

演講全文/郭位:人文素養無關專業、無關讀多少書

演講全文/郭位:人文素養無關專業、無關讀多少書
2016-08-16 10:54 明報專訊 郭位   演說全文

(編按: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應香港作家聯會邀請,出席六月二十五日第十二屆理事會就職典禮,並以「我的老師」為題,指出人文素養無關所學專業,其中舉出一些生動例子,具有啟發性。
此為郭位繼近日在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畢業典禮上以「我的老師」為題發表演講之後,再次用講故事的形式分享對治學、人文等問題的看法。)


今晚我很榮幸受到香港作家聯會的邀請,在就職典禮上演講。請允許我介紹一些小故事。

一九九五年,我在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工業(與生物)工程系當系主任,這個系很大,經常招聘教授。有一個應徵教職的博士後,履歷好,專業報告好,介紹信也好。但是開會討論他的個案的時候,有反對的聲音。

候選人當時約三十歲。反對的原因是,面試人應答「以後期望些什麼、怎麼表現?」時,一般都會說:要好好寫論文、跟大家相處融洽、重視教學、對社會有貢獻、助學校和學系提升排名……但他卻略過這些陳腔,直道希望日後獲得諾貝爾獎。


系裏的教授覺得,年輕人不知天高地厚,不能聘用。在美國當系主任(此處為
Head,非
Chairman)有否決權,我認為候選人有眼界,故發出聘書。這個年輕人叫汪立宏,到任後,表現出色,做到了一般人只懂得說而未必執行的教研任務;今年剛轉聘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任講座教授,是該校薪水極高的教授之一。汪教授比我小十二三歲,有願景,有信心,又絕不跨足外行事物。我難免有些得意,當年沒有看錯人。


說個題外話。許多美國大學的教授薪水由市場調整,與教研學術表現掛勾,高低差距可以成倍數計算。

近日出了個大新聞,但我講的不是台灣的華航空服員罷工示威一事,雖然這新聞也不小。新聞乃是有關英國進行公投退出歐盟,記者問我「有什麼看法?」其實,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股市不振的時候,也有不少記者問我對股市的看法。相隔八年,兩個問題性質類似,我的回答也一致:「對不起,這不是我的專業,沒資格評論。如果有意見,只能算是業餘的觀點,供私下或飯桌上聊天開講。股票市場我外行,沒有什麼看法。」


●不知者為不知
也許是華人地區獨有的特性,學識有限的我們,一旦身處東方世界,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帶給大家錯誤的印象:教授、校長應該無所不知,院長、當官的、有地位的更應該通曉天下事;各種應景言論紛紛出爐,而居然也有人相信許多似是而非的發言。香港面向世界,社會焦慮,一丁點的問題便
可能令全港不安;台灣面向自己,民粹當道,有事沒事關起門來,樂得自 說自話。
前面講的兩個故事,陳述了一個簡單的概念:「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說這話的韓愈就是我的老師。韓愈似乎總在提醒我:年輕人有成就,要尊重他;不懂的事情,不要隨便發表議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可惜社會上,知之者,不說;不知者,到處亂說。這些亂講話的人,等於告誡我不應該像他們一樣胡亂發表看法。

上周,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辦發布會,介紹我的新書:台灣天下文化三月出版的《高等教育怎麼辦?》、香港商務四月出版的《高等教育的心件》、北京中信五月出版的《心件——大學校長說教育》等三個版本。新書發布會上,來了不少人。其中有位北京清華大學的年輕人,自由行抵新竹,剛好看到清華網頁的通報,揹上背包出現在會場。

這位機械專業的博士候選人,當場提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常見問題:「怎麼樣才能讓修讀理工自然學科、非人文社會學科的人具備人文素養?」大哉問!

        我想了一下,回答道:「你的問題有問題。」
       「有什麼問題呢?」
我說:「你似乎先假設只有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的人有人文素養,而不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的人沒有人文素養。你能說明或印證這些虛擬的主觀命題嗎?」

當天出席新書發布會的,固然包括了好幾位人文素養深厚的人文社會學者教授,還有資訊大家國立清華大學前校長劉炯朗、電機大家工業技術研究院前董事長史欽泰、應用數學大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前院長黎漢林等,都是人文素養深厚的科技人。我又指向會場入口的北京大學前校長胡適的塑像,他出身農學專業,人文素養卓絕超群。


●人文素養無關專業
我們也容易提出反問:人文社會學科出身的人,如果說話少邏輯、行為無章法,能算具備人文素養嗎?理工科學出身的人,如果紛擾多亂世、言行常謬誤,則該怪罪於他的專業嗎?有沒有人文素養,跟學什麼專業未必有關係。一個具人文素養的人,不必然出身人文社會學科;一個不具人文素養的人,也不必然來自理工自然專業。

一個多月前,我在四川西昌市的路邊,遇上賣玉米的少數民族老先生,一小枝玉米標價四元人民幣。我跟東道主說,玉米不錯,我們買個吃看看。雖非試吃攤位,但是老漢一聽,就遞給我玉米。我付了他四塊錢。他推說,不要錢。

當地的少數民族,生活清貧,玉米本是賣的,但賣玉米的老人家認為,因為顧客自說自話吃吃看而堅持不收錢。各位在台北、香港、北京、上海,遇到過這種事情嗎?類似的情景,我還碰過一次。有一天,在怒江匹河小鎮的半山上,路邊有個模樣標緻的姑娘擺攤子,籃子裏放着新鮮的杏子,只不過讓我瞧了一眼,她善解人意,送我半斤,卻不肯收錢。

那些擺賣蔬果的少數民族,看上去沒什麼學歷,也沒有受過世俗「人文素養」的訓練。他們純潔、品格崇高,理念簡單,說話貼心。那麼大家認為他們有沒有人文素養?所以,人文素養不但跟是否讀理工沒有關係,甚至跟是否讀過書也沒有必然的關係!

         除了西昌、匹河遇到的事,我再談一個幾年前親炙的香港經歷。
我擔任香港城市大學的校長,抽空訪問不同表現、專業、經濟背景的學生的家庭,希望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聽取他們對學習的看法和在學校的適應狀況。


●一心求學 無尤無怨

八年前的一個訪談中,我結識了施寶欣。她長得漂亮又有氣質;可惜,大二時發現得了癌症,醫生認為活不過六個月。她的老師希望我能看望她。本來只是普通的探望,竟然發現她毅力超人,我不由得起敬,禁不住一再探訪她及她的家人。每次分離的時候,全身病痛的她都忘不了起身,提着艱困的笑臉,說聲謝謝。

她意志堅強,靠着止痛藥到學校,這樣子撐了快三年。到了最後一年,她實在沒有能量上學,學校破例把老師授的課記錄下來,送到其家中供她學習。等讀完學位的時候,她早已舉步維艱。經安排,我把畢業袍親自帶到病牀邊,給她穿上,為她戴上學士帽,拍攝畢業照。

最後一次探望時,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她,躺在病牀上,特地為我朗誦了杜甫的《登兗州城樓》:「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浮雲連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魯殿餘。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

看着她事先寫上的,那歪歪曲曲的詩句文字,倍覺感傷。我猜想,她也許心想:校長來了,授我證書,披上畢業袍,我感到高興;望着遠方的浮雲和殘留的秦碑、魯殿,即將孤苦伶仃告別人世,年少躊躇,彷彿自己的碑文已經歷歷在目。

         這一次,離別時分,她實在沒辦法起身道謝了。

從古以來,大家遵從古意,花樣年華的寶欣,即將作古。她堅持一口氣,比醫生估算的六個月,多活了兩年多。聽着低沉的古詩,知道她在傳遞自己來日不多的信息,於是我回送她賈島的《三月晦日送春》。春意將盡, 夕陽西斜,默默期待奇蹟的出現:「三月正當三十日,春風別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鐘猶是春。」


寶欣,妳病體衰竭,現已入暮,氣氛低沉。請記得,春天也許就要告別,今晚不要太快入睡,在報曉晨鐘響起之前,總算還有春意。

我們鼓吹「全人教育」、「天人合一」。施寶欣平凡得偉大,城大不敢居功,因為我們沒有給她「全人教育」,她也沒有機會、精力接受為一般學生設計的「全人教育」。


四季如春未必就是十全十美的世界,春有盡頭,無力回天,她在病床上領取了我代表大學頒發的學位證書後,終究還是走了。

寶欣不是那些學業成績光鮮的個案,因為身處病榻兩年多,任何人都只能達到普通的成績;由於早逝,她也無法領受一展事業長才的機緣。我從她的眼神中看出,她一心追求學問,忍受刺骨之痛,隨遇而安,無尤、無怨、心懷感恩,最終得到夢寐所求。

●一代不一定比一代行

為了讓那個北京清華的博士生口服心服,我再次道出一個發生在台灣的故事。
我就讀國立清華大學,大三選修了國際公法,想知道不讀理工的人,到底學些什麼。授課的老師胡慶育曾任職司法官訓練所。司法官學員能說善道,頗有文采。他當所長的時候,有學員指責蔣介石政權時那輩的人貪污腐敗,對農民、工人不好,被趕到台灣。胡教授認同批評,認為讀書人應該清廉乾淨。批評過後兩三年,胡教授從新聞上得知,當年罵他的那個學員,因為貪污被抓了起來。他於是跟上課的清華同學說:「原來一代並不一定比一代行啊!」

修胡教授的課至今,又過了四十幾年,一代比一代吃穿得好、長得好、知識豐富。可是,一代是否比一代有道德、有人文素養呢?胡慶育是我的老師;貪污的人也算是老師,他們做過的事情我不能做。


●做大壞事者多具學識

          我來香港八年多,常聽人鼓勵大家多讀書。書難道真是翻得愈多愈好嗎?
讀了很多書,如果不通,那頂多成了一本字典而已,沒什麼意思。其次,如果讀通了以後,反而更容易使壞,這書還是不讀的好。《儒林外史》就說過:「天下大事壞於奸臣者十之三四,壞於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
我看,做大壞事的人百分之八九十都讀過很多書,只有百分之一二十是沒有讀過什麼書的。

我舉了幾個不同的例子。偏遠地區沒讀什麼書的少數民族,有人文氣質;寶欣小姐在病床上勉強讀了書,未必得高分,但是並不重要,她現在一定是個天使;胡教授的故事指出貪污的人很會讀書;法官讀很多書,社會地位了不得的高,但是否具備人文氣質?

如果只懂得讀書,即使讀再多的人文社會科學的書,並不能保證有人文素養。如果缺乏人文素養,不管出自何方專業,讀書人反而更壞,讀得愈多愈壞,到了重要關頭,最無一用是書生;例子太多,不必列舉。

文以載道,如果讀書有助開拓大道、執行正事,才有意義。如果讀了很多書,反而言不及義,或心術不正,沒有意思。想想看,大家聽了很多演講和報告,是不是回家後都忘掉了?凡此都是因為讀書考試、空享學位,但是心不在焉,以致講者廢話連篇,聽者虛擲年華。

要言不繁,讀書未必以量取勝。言要及義,懂多少事情說多少話,不懂的、或是不清楚的千萬不要亂講。懂的才說,說的要懂!

(本文轉載自2016年8月1日《明報》明藝版,原文為郭位校長在香港作家聯會第十二屆理事會就職典禮演講致辭。記錄整理者唐宇鵬是香港作家聯會實習生。本文經郭位校長校閱。)
郭位﹒高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