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歡迎 30天 | Most Popular 30 days

Tuesday, January 24, 2017

蘇蘅/假新聞考驗人性的年代來了

蘇蘅/假新聞考驗人性的年代來了
就在川普就任美國總統時,紐約時報連日以「假新聞系列報導」作為「慶祝」。讓我們看到媒體、政治和假新聞交織成「後真實」社會新版圖,勢必是文化道德最艱難的一戰。
怎麼說呢?紐時「從照片到標題假新聞傑作」報導,以一位對共和黨選舉有狂熱的年輕人哈瑞斯(Cameron Harris)為主角。選舉期間,當川普民調落後不斷傳出,需錢孔急的哈瑞斯決定發出第一則假新聞「最新消息:俄亥俄州倉庫發現成千上萬柯林頓的假選票」。
「人們這麼好騙,連我也嚇一跳。」他的網站叫「基督徒時報」,是根本不存在的媒體。哈瑞斯做假新聞動機為何?為政治也為鈔票。他提及這段期間廣告收入曾高達每小時一千美元。馬其頓十六歲假新聞大亨也說,美國大選時他月入三千美元,是馬其頓國民所得三百八十美元的近八倍。
大選期間,不但川普常用這些假新聞宣傳。假新聞更常登上媒體頭條,像瘟疫般在網路傳染。但是假新聞正在毀壞民主,「因為不管訊息真假,不管亮在眼前的證據多麼明確,人們只選擇相信符合己意的訊息」,歐巴馬在芝加哥卸任演講提到,假新聞對選舉的傷害令他刻骨銘心。
除了政治、商業動機外,假新聞還有國際宣傳目的。華盛頓郵報科技記者Craig Timberg 去年十一月廿四日的調查報導,暗諷俄國運用「軟實力」,以假新聞干涉他國內政,手法複雜高明;俄國更在美大選間透過幾百個網站散播假新聞,目的在扳倒希拉蕊.柯林頓。
「政治假新聞」最新受害者是德國總理梅克爾。德國臉書流傳「梅克爾在布魯塞爾和恐怖分子自拍」假新聞,實際上合拍者是難民。跨年夜後,極右派新聞平台布萊巴特(Breitbart)宣稱,一名高喊「真主至上」的男性跨年夜在德國一間最古老教堂縱火,短時間有數萬人點閱,標題最後變成「跨年夜千名暴徒襲警,德最老教堂遭縱火」,像不像咳嗽「吐出像鵝毛」的痰,變成「吐出一隻鵝」的笑話?
德國政府當然笑不出來,決定採取嚴峻手法對付假新聞。
政府決定設特別辦公室,專門追蹤及對付假新聞;情報單位展開俄羅斯做假新聞調查;臉書也配合政府要求,除用戶可標記「具爭議」,也有第三方查核機制。政府更祭出重罰,如果不在廿四小時內刪掉舉報的有問題資訊,每則新聞將處以五十萬歐元罰款。
但,民眾為什麼愛看假新聞?
●臉書以廣告掛帥的演算法,像收視率一樣只重流量,不重真偽查證,形成多者恆多的乘數效果。
●太多網站爭流量,生產「真實的新聞」費時費錢,不如直接到網路「內容農場」收割現成訊息,又快又方便。
●人們喜歡好玩新聞,不在乎真假:像教皇支持川普,令教友不投希拉蕊.柯林頓;或二○一四年十二月廿一日是有史以來最長夜晚,因為太有趣了,在網路瘋傳。
美國皮優研究中心發現,多數美國人知道假新聞製造誤會和問題,四成六知道假新聞混淆視聽,但二成三承認會分享假新聞,一成四明知是假照樣分享。
史丹福大學最近對高中大學「網路原住民」研究,更發現年輕世代運用社群媒體能力高超,卻因整天掛網,更容易受騙,十個有九個無法分辨新聞真假。
牛津大辭典把「後真實」納入二○一六年國際最流行的語彙,解釋為「一種客觀事實對觀點形成的影響力,弱於情緒和個人主見左右的情形」。臉書終於拿出科技對付造假,但社群媒體已給「後真實」插了翅膀,對社會將產生深遠影響。(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
New York Times Post-Truths 
The Age of Post-Truth Politics
urle.me/Rq
Post-truth politic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st-truth_politics
The Post-Truth Presidency
urle.me/Ru
Truth and Lies in the Age of Trump
urle.me/Rt
Lie to Me: Fiction in the Post-Truth Era
urle.me/Rr
Fake News and the Internet Shell Game
urle.me/Rs
‘How Propaganda Works’ Is a Timely Reminder for a Post-Truth Age 
urle.me/Rn
Evaluating Sources in a ‘Post-Truth’ World: Idea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About Fake News
urle.me/Ro
Skills and Strategies | Fake News vs. Real News: Determining the Reliability of Sources
urle.me/Rp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