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時間和社會所束縛,幸福地填飽肚子時,在這短暫時間裡,他能夠隨心所欲、變得自由。不被任何人打擾、無需顧忌地大快朵頤,這種孤高的行為,正是現代人被平等所賦予的最佳治癒
這段開場白出自漫畫改編的日劇《孤獨的美食家》(孤独のグルメ),描繪上班族井之頭五郎,趁著跑業務的時候一個人大快朵頤、享盡各種美食的故事。孤獨一個人吃飯,在日本被稱為「孤食」(こしょく),五郎大概是日本最著名的孤食者,將一個人吃飯的浪漫表現得淋漓盡致。
但是日本政府卻覺得,再這樣繼續孤食下去恐怕不太妙。
日本農林水產省於今年5月29日公布年度報告《食育白書》,指出日本國民一個人吃飯的孤食現象有逐年成長的趨勢。根據《食育白書》針對3,000名20歲以上的國民抽樣調查統計,2017年度日本國民在一星期中,超過4天以上、只有自己一個人用餐的孤食者有15.3%,相比2011年調查結果的10.2%上升了5%。
而政府憂慮的是,孤食化現象將伴隨著國民身心健康的風險提高——營養不均衡、慢性病、甚至與人群疏離,越來越厭世,最後導致自殺。「孤食化」一詞成為政府眼中的社會負面因子,孤獨的美食家井之頭五郎,在內心獨白裡讚嘆美味的同時,一邊也被政府列入了高風險族群。
▎《食育白書》與《食育基本法》
所謂的《食育白書》,是日本政府依據《食育基本法》所規定,針對國民飲食生活、食育推廣等項目提出的研究白皮書,每年定期公布。內容會分為食育政策的現狀與問題、推進措施、相關研究報告等,過去由內閣府負責,2016年4月後移交給了農林水產省。
「食育」(しょくいく)觀念在日本已推行許久,這一個詞彙的出現,早期可以追溯到日本明治時期1896年左右,有「食養元祖」之稱的醫師石塚左玄,還有「帝國食育會」這樣的團體,實踐石塚左玄的飲食養生之道。同時期小說家村井弦齋的著作《食道樂》之中,也可見「食育做為德育、智育、體育基礎」的觀念,後來也被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推廣食育政策時所引用。
2005年日本通過《食育基本法》,是當時罕見將此課題立法的國家案例。除了推動健康飲食生活的觀念之外,歷經多起食安風暴的緣故,食品的生產消費和安全問題也是基本法特別處理的項目。與此同時,食育政策也一邊朝向軟性的文化面著手,在「和食文化」登錄為UNESCO無形文化資產的契機,推廣以米食為中心的「日本型飲食」文化。
不過,立法的初期也並非沒有爭議。最初日本要通過《食育基本法》時,其中一個質疑的聲音是:個人的飲食生活,政府是否有必要用到立法的規模?在食育政策角度,個人飲食背後隱藏著社會問題的因子,既然關乎社會的健康與否,政府似乎就責無旁貸;而前述的孤食現象便是其一。
▎一個人吃飯,有問題嗎?
《食育白書》綜合各研究資料指出,孤食者的飲食習慣相對較不健康,傾向於快速、高熱量的飲食,也可能有三餐不定時定量的問題。相反的,與他人一起用餐的「共食」者,在攝取蔬菜水果等方面,頻率相較於孤食者來得高。
除此之外,孤食與共食者之間不只是飲食生活的差異,心理健康也有好壞的影響。《食育白書》的研究提到,共食頻率高的人,相對於孤食者比較不容易產生自殺的念頭、精神狀況較佳。以多所中小學的研究調查為例,結果都顯示了有共食習慣的學生與孤食頻率較高的學生相比,孤食者精神散漫、不願意上學的比例會高出一些。
調查孤食者單獨用餐的原因,其實有超過一半是出於非自願的無奈:「不想一個人吃飯,但工作和時間難以配合」的人佔35.5%、「不想一個人吃飯,但找不到對象一起用餐」的人佔31.1%,不過也有27%的人是屬於「一個人吃比較方便,並不介意孤食」。
孤食現象比較棘手的問題,在於孩童與老人。隨著社會人口邁向高齡化,在高齡族群當中孤食者的比率也隨之升高,孤食老人較容易造成憂鬱,據政府資料統計,高齡的孤食者當中,男性得到憂鬱的機率提高2.7倍、女性則是1.4倍。此外,孤食老人也更易引發營養不良、乃至於飲食造成的健康風險(噎到、嗆到等等),也間接構成了孤獨死問題的原因之一。
孤食現象也同樣發生在孩童身上。在孤食者的人口組成方面,單親家庭的比率雖然不像核心家庭、單身者來得多,但數字依舊是逐年成長,連帶著在單親家庭之中,較容易出現孩童孤食的問題。而根據《朝日新聞》調查,在低收入家庭裡的孩子,也同樣有孤食的傾向。
為了解決孩童孤食的問題,日本的民間團體或NPO組織,在近年陸續開辦了社區型的「兒童食堂」(子ども食堂),提供低價、甚至免費的餐食,讓大人、小孩可以聚集在食堂中共食,既解決三餐問題、也達到親子支援的功能。
根據《朝日新聞》在2018年4月的統計,兒童食堂目前在日本全國共有2,286所,相比2016年統計的319間,短短2年就成長7倍之多。這些食堂多以一般家庭餐館的型態經營,部分食堂除了提供餐飲服務之外,也會有料理課程、學習支援等方面的活動。隨著食堂在社區當中的拓展,漸漸吸引了高齡者和育兒家長的參加。
有兒童食堂,相應的也有為高齡者設計的共食型態。以宮城縣岩沼市為例,當地有同樣從社區地域性出發、針對高齡者提供的共食活動,如2003年開始的「日向俱樂部」(ひなたくらぶ),會進行定期的圍桌共餐,相當於社區老人服務的支援系統。
《食育白書》特別指出兒童食堂、高齡者團體處理孤食問題的效能,在少子化、高齡化社會中似乎是能看現曙光的解決之道;報告書裡呈現了共食者的美好體驗,像是參加共食的老人直呼「太開心了」、「真想再來」這樣的感想,不過看在一些「孤獨美食家」眼裡,事情卻不是那麼一回事。
▎一個人吃飯,沒問題吧?
今年度的《食育白書》發布後,日本各家新聞媒體相繼依此報導了孤食化現象的問題,不過反而在社群媒體上引發了相反意見的迴響,「成年人一個人吃飯很正常吧」、「一個人吃飯錯了嗎?」一類嫌政府管太多的言論。
《食育白書》還沒有充分說明的是,孤食者的背景脈絡、共食未必都帶來正面效應的實際差異。以上班族為例,在森嚴的階級與團體生活之中,與上司、同事的共食或是下班也逃不了的應酬,反而可能成為壓力的來源;當然在這類場合的共食餐桌之上,也未必然都是均衡營養的健康餐飲。
針對《食育白書》提出的孤食化問題,《日刊現代》(日刊ゲンダイ)報導指出,兒童、青少年與高齡者的孤食化確實有其風險,但扣除這些族群之外,也有一些人是屬於自願性質的「積極的孤食者」,也就是《食育白書》中提到,在孤食者中佔27%、「一個人吃也不介意」的人。這一類人享受單獨用餐的快樂,又或者是孤食反而比較自在、方便。
在工作繁忙的日本都會,餐廳也流行起個人用的「一人専用席」、「個室」,連一般認為是聚餐才吃的燒肉店,也都有孤食化的服務。《日刊現代》引述記者岩波拓哉的評論:
孤食本身並不是壞事。相反的,能夠享受孤食的樂趣,才是現代人必備的技能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