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歡迎 30天 | Most Popular 30 days

Thursday, March 2, 2017

【經典電影】The Ballad of Narayama 楢山節考 1958

【經典電影】The Ballad of Narayama 楢山節考 1958   

《楢山節考》是 木下 惠介 (Kinoshita Keisuke)第二次奪得83年法國金棕櫚奬的電影;
木下惠介 ,日本著名電影導演,與黑澤明、市川崑、小林正樹並稱日本影壇四騎士;

上網研讀電影, 已近四五月, 看了不少部經典作品, 下面這部, 看了保証
震撼; 相對於大部分以老年人為主角的電影將「把握生命,追求自我」
作為核心價值,《楢山節考》當中則是以「責任」和「大局」為出發點。
將老年人棄置在山中的傳統,意味著在生活困苦的情況下必須將沒有用處
的人捨棄,以維繫全體村民的利益。

此為另類思考....

James



Review : The Ballad of Narayama 楢山節考 1958  (IMDb 7.9)
http://www.rogerebert.com/reviews/the-ballad-of-narayama-1983
http://www.slantmagazine.com/film/review/the-ballad-of-narayama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4390/

Full Film 
*****The Ballad of Narayama (1983) 楢山节考 - EngSub
Tony Rayns discusses Shohei Imamura's The Ballad of Narayama (1983)

快七十歲的阿玲依照當地的習俗,應該由兒子揹上山自生自滅,但她的兒子
辰平可不這麼想,雖然辰平的妻子已經去世,下一代的介左吉也與阿松打得
火熱,最後懷孕了,故有正當的理由到他們家來吃飯,這使得家庭的米糧更顯得不足。    
附近的一名老婦阿金病危之際,村人交待這回輪到辰平做棺木,但棺木
送去時,老婦人卻又活蹦亂跳,搞得有些啼笑皆非。而這也觸動了阿玲,
於是趁人不注意,跑進倉庫用石磨敲斷了自己兩顆門牙,藉此表示自己已老,
希望兒子早日送她上山,但卻被辰平的弟弟利助看見了,利助不但長得笨而
且全身奇臭無比,幾乎沒有女人願意接近他,而村中的新屋快死了,當年一名
來家裡誘拐女兒的年輕人被他父親殺死,故冤魂纏身,希望在他死後,妻子
阿枝應陪村子裡的每一位男人睡一個晚上,這件事被利助聽到了,他很興奮,
如今終於有機會跟女人作愛了,但沒想到阿枝嫌他臭,任何人都招待,但就是
把利助跳過了。    

利助被眾人嘲笑,他憤怒地毀壞農作物,辰平認為這不是辦法,曾要求再娶
的阿玉陪利助睡一晚,但阿玉嚴詞拒絕了。最後由母親向附近六十歲的老婦商量,
原本還擔心不能作愛,但利助卻也挑動了老婦人久已熄滅的情慾。    
介左吉的妻子阿松不但很會吃,也常常偷拿食物回去供養自己的父母,但這事
被阿玲發現了,辰平立即警告她若再犯會將她趕出,但沒想到阿松家人四處
偷東西被發現,於是有一個晚上,阿玲要阿松帶一些食物回去,但此時村人
一擁而上,全家連阿松都遭到活埋。介左吉責備奶奶,但那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終於到了必須送阿玲上山的時候了,長輩們紛紛叮嚀一些規則與指點路途。途中
看見另一村人揹其父上山,其父一再掙扎不從,兒子竟然將父親推落山谷下,
然後倉惶離去。阿玲要辰平繼續往前走,因木橋已斷,改由另一條山路而上,
途中白骨遍遍,但阿玲選擇了一處平坦處端坐閉目,而辰平下山時遇大雪,
於是又回頭關心,但母親依然堅毅要他離去。而辰平回來時,介左吉卻又帶
回來一名懷孕的女子。  

◎ 劇情分析    
一九八三年今村昌平以這部「楢山節考」獲得了坎城影展最佳影片,同時也在
日本引起了更廣泛的討論。其實故事中的情節雖然發生在信州,但在二十世紀
初的北海道,聽說類似的情節也不斷地發生著。    在物質相當缺乏又如此
寒冷的地方,「吃」就變成一件當重要的事。何況在大雪紛飛的日子,外面
連一點食物也沒有,要如何渡過漫長的冬天,變成這座村莊裡的人都必須去
面對的問題。    除了「吃」之外,另一個議題就是「性」。性是維持家族
延續的重要功能,但世上只有兩種可以為愉悅而作愛的動物,那就是人與海豚。
介左吉年輕氣盛,他與阿松打得火熱,很快地就有了身孕,於是理所當然便進
入這個家庭。小倆口肆無忌憚地吃著,當父親的辰平雖然皺皺眉頭,但卻也無可奈何。    
但當發現阿松竟然偷走糧食回娘家時,辰平將阿松吊在樹上,若掉下去則粉身碎骨,
並警告她若再偷食物將會有更嚴厲的處分。    

從這個事件去凸顯「吃」在這個惡劣的環境中是多麼重要的元素。一個家庭有
多少成員,要分配多少比例的食物才能讓大家安然渡過寒冬,這是這個家庭最
重大的決定。所以當阿松的父母又去偷別人的糧食之際,就被依照當地的習俗
予以活埋。    

可見這個地方全無政府的律法,村人之所以作這樣的決定,其實還是有些自私
的成份在。當從偷竊者家中搜出馬鈴薯,眾人本應依照人數來分配,但就像賭博
一樣,將之分得更少等分,結果最後辰平什麼也沒得到。    

阿松也在阿玲的設計中,將食物帶回去而受到牽連,並遭活埋。孫子介左吉
不斷地罵奶奶是鬼婆婆,因為當地人牙齒開始掉落時,都被稱為鬼婆婆,在即
將滿七十歲時,必須由兒子揹他上山,棄之山頂任他自生自滅,因為用這樣人為
施設的法則來控制人類的數目,否則食物不夠分配又將會是另類的悲劇。    

「迷信」是楢山節考最大的主旨思考,為何每逢七十都必須把人送上去,除了
控制人口之外,其實也是對楢山的神祕感到不可理解的恐懼。    

固然山中有著魍魎鬼魅,但全都是古代長輩施設下來的規則,否則山上應該也
可以開拓並增加糧食,但所有的村人似乎一味地遵循上一代的交代,如此也只是
憑添村人的愚昧與無知罷了。    

正因為沒有真正的律法約束,男女青年在懂事的時刻,都是自然地相互吸引,
但新屋這個家族,曾將一名求偶的男子打死,等到他生病時,便自認為是當年
的亡魂來討債,故又以當地的風俗,讓妻子在他死後,陪伴村內每一名男子過夜,
這件事是討論最多的區塊,難道命令妻子去陪村中的每個男人,就是贖罪的方法?
這一點的認知,與傳統的宗教信仰實在差距甚大。    

如果這是真的,那為何阿枝沒有依照諾言接納利助,因為利助全身甚臭,故阿枝寧
可違背諾言而跳過他,這使得從未與女人作過愛的利助,憤怒地毀損農作物以為洩恨。
有趣的是阿玲去央求六十多歲的老婦,讓利助遂願,老婦人原本以為不知還能不能用?
最後留下一句:「要用還是可以的。」    

利助難得有這次的機會,他可絲毫不浪費,一次又一次地做,老婦人閉著眼默默地接受,
沒有表情的老婦,似乎也從感覺中慢慢尋回了一些記憶。    

「楢山節考」是一部全然引爆人慾望感官的電影,而仔細探索就能發現,人正是依仗
著這五種感官,加上意識而存活下來,當然還有更複雜的七識與八識,但五種感官是
人的基本條件。換句話說,我們以為的自己,其實一直無法離開五種感官帶來的「享用」。
這除了「吃」之外那就是慾望了。 其實不只人與人之間爭吃,人與動物不也是如此? 
辰平打獵雖打中獵物,但卻被老鷹先行叼走,辰平也只能望著天空嘆氣。    

「楢」片中不時拍攝蛇爬行的畫面,這或許說明這村子裡的人跟蛇差不多,因為冬天
一到,蛇就冬眠;而人也只能呆在屋中。    七十歲必須上山的陋規,其實不是沒有人
去探索,如辰平就在小時候,與父親為這件事而爭執,最後他竟然用槍把父親打死了,
並埋在一棵大樹下,這段情節道盡了人類的矛盾與掙扎,傳統是必須全面接受否?因為
放棄傳統也必須承受一些代價,但全面接受傳統則也顯得愚蠢不已。    

山上的神祕,最後隨著辰平揹母親上山而慢慢揭露,但其實長輩也偷偷告訴辰平,若不
忍心其實也可以偷偷揹回來,因為也無人會在意的。但最終牽扯到糧食的問題,老奶奶
阿玲必須堅持己見,讓自己留在山上。   當辰平離開時下了大雪,讓一切情境顯得
更莊嚴了,辰平急急回去問母親是否寒冷?但母親堅毅的決定,讓辰平不得不自行回家,
但到家後才發現介左吉又帶一名懷孕的女人回來,結果米糧一樣不夠吃啊。

【楢山節考】是深澤七郎在1956年寫的小說,是以長野的姨捨山傳說作為主幹,描寫在信州貧寒地區的人們的生活情形。
日本在七世紀時即有棄老傳說的文獻紀錄,古時候人們生活困苦,老人家到了一定的年齡,即使身體還很硬朗,也必須要由子女背到深山裡面丟棄,任憑自生自滅。看起來很殘忍,但是其實這是在最底層生活下的人們,釋放出被現實壓抑的人性,電影中所呈現出來的接近於『原始狀態』的人們,以及大量用動物交配、弱肉強食的天性,來說明人類原始的動物性,非常赤裸裸接近真實。已經被【文明】包圍許久的人,大抵是會排斥這類鏡頭的,它呈現的過於真實也過於原始。
信州地區天氣惡劣酷寒,在深山裡面生活的人們都非常的困苦,他們最重要的就是生存下去,如何儲備糧食度過嚴冬,衣食不足自然沒有榮辱觀念,他們的人性都是最原始的、最自然的、當人的生存條件只求溫飽時,生活也只剩下吃與性了。跟電影中大量出現的動物們相同,不是掠食就是交配,只差別人是會使用思想及語言的動物罷了。
電影中有一首貫穿主題的楢山歌,原文如下:
-塩屋のおとりさん運がよい 山へ行く日にゃ雪が降る- 
自分が行く時もきっと雪が降る…おりんはその日を待ち望む。
這首歌的譯文是:塩屋的阿取運氣很好,上山的日子遇到降雪。
                自己要上山時也一定會下雪,阿玲等待著那一天的到來
故事中的主角阿玲婆婆,她在69歲那年知道自己終將要面對棄老這個不可違背的習俗種種的心理以及表現,她表現的積極坦然,替兒子張羅續絃的媳婦。在故事前段主軸為【吃】,當孫兒編歌曲說她是有33顆牙的鬼婆婆時,她竟然對於自己69歲依然如此硬朗感覺到慚愧,將自己的門牙敲斷,然後不好意思的對剛來的媳婦說【我老了牙齒不行了,要上山了。牙好胃口就好,身強體健,吃什麼都香,可是在這地方是罪惡的,沒用的老人了,不能浪費孫兒的糧食。】
這句話,深刻道出了當時只求生存下去的人們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因為貧窮、因為生存環境惡劣、因為自然法則如此殘酷,就連自許萬物之靈的人類,都不得不進行【淘汰法則】。
馬斯洛的金字塔需求層次認為:人有五種需求。1.生理的需求。2.安全需求。3.社會交往的需求。4.精神需求。5.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相較於母親的積極坦然面對棄老習俗,兒子辰平相反的卻是怯懦不忍。他內心天人交戰過,儘管不願意將母親丟棄到山上,但是現實最低層次的生理需求都無法達到了,現實問題糧食不足,多一個人也許全家有餓死之虞,然而心裡深處,辰平表現出的,是無法反抗古老習俗的濃濃的悲哀。他的父親就是因為恐懼要被丟棄在山上,在上山的前一年逃了,以致遭到村人的恥笑。最現實的惡劣生存條件,將人性扭曲到無以復加的悲哀,將此種殘酷的行徑奉之為【傳統】,並牢牢遵守。食物的匱乏將人類社會所有美好倫理價值上層建築打擊的屍骨無存。
阿玲婆一方面積極坦然的面對此一吃人傳統,但是在另一方面,她也成了群體價值一環的幫兇,雨屋一家因為沒有節育人口過多而偷了村裡的糧食遭到村人活埋,其中包括了已經懷了她次子小孩的媳婦。雨屋中的人說是因為孩子多才偷糧食,村人反駁:孩子多是誰生的?辰平的弟弟利助與人打架也說過:你還不是差點就做了肥料。雨屋中的主人因為本能不肯丟棄孩子以致於遭到活埋,這說明了在此嚴酷的生存條件下,所有的生育,都只能是服務其必要性的繁衍。
【楢山節考】中人們的生活不是吃就是性,導演運用了大量的動物交配鏡頭,來說明人類的動物性,動物做的,人類也是這樣做,並沒有高尚到哪裡去,弱肉強食、自然淘汰、最原始的本性,在只有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下,發揮的淋漓盡致。今村導演絲毫不避諱的把利助的性的需求攤開在觀眾面前,讓最醜陋的人類本性直射到我們眼中,說真的,文明面具戴太久的人,即使自己幹的事情比利助醜一千倍,但是一旦攤開在陽光下逼迫我們面對,還是有些的震驚於我們本來的面目。
辰平揹母親上山的這段,可說是全片的高潮。沒有對白,只有母子兩人沉默的走著山路,一步一腳印。辰平小時候,也埋怨過父親為什麼不盡快讓奶奶上山,天真的孩子並不知道【上山】意味著什麼,如今他懂了,還親自執行,也明白了父親當年的不忍,但是有什麼辦法,這是傳統阿。無法與之抗衡的同儕壓力、群體價值。不管它是對是錯,他們都必須遵循先人走過路徑,動物界中也有群體莫名奇妙的自殺、鯨豚集體擱淺,鼠類集體跳崖,牠們沉默著遵守著血液中不可違的天性。而人類,則是依循著以往的經驗累積,判斷出最適合生存的法則,然後將之化為不可違逆的傳統。
這對母子,上山的路上默默的彼此照應著。辰平受傷了,母親細心的包紮;辰平要將飯糰留給母親,母親卻堅不接受,平靜的接受命運。而辰平在回程的路上見到鄰居將父親五花大綁的送上山將之推落在深谷,他也只是沉默的看著,並未責備。因為,他做的也是同一件事,只是母親的坦然,他們做的比較有體面罷了,換了我們,又能比他們好到哪裡去呢。想想現今社會,子女虐待、施暴父母,對他人暴力相向,為了爬上更高點而不擇手段。導演或許有意藉這段對比諷刺所有人,你們只是比較體面的做著跟影片裡面的人們一樣的事情罷了,人活在世基本的不就是吃跟性嗎!撕開來看,有什麼資格嫌棄他們醜陋呢。
【楢山節考】在於今村導演將人類的生活推到了最邊緣,不如此做,生存就會受到很大的危機,所有的倫理與道德說教在【生存】面前,都顯得這樣蒼白無力。就如同影片中各種各樣的動物掠食,別忘了人類也是在這個大自然食物鏈上的一環。貧窮,讓許多本性暴露無遺,【衣食足才能知榮辱】,或者只有餵飽了人類,才能談倫理道德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