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歡迎 30天 | Most Popular 30 days

Sunday, May 6, 2018

Gluck's Orfeo ed Euridice: which recording should you buy?

Gluck's Orfeo ed Euridice: which recording should you buy?

Living, Loving and Dying in Song Gluck, ‘Che farò senza Euridice’ (Orfeo), Orfeo ed Euridice, Act III
https://bit.ly/2JWMMiT
Gluck's Orfeo ed Euridice: which recording should you buy?
https://bit.ly/2KFYFek

"Che farò senza Euridice?" (Derek Lee Ragin & John Eliot Gardin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HuxJEfsxeI&index=0&list=RD8HuxJEfsxeI
"Che Faro Senza Euridice?" Marylin.Hor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bUAM0ER-Dw&list=RD0bUAM0ER-Dw&t=5
Richard Croft J'ai perdu mon Eurydice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 Teno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ivsM00Ae3Q&list=RD1ivsM00Ae3Q&t=2
Maria Callas Gluck Orphee et Eurydice "J'ai perdu mon Eurydi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oXs83Pjj6c&list=RD9oXs83Pjj6c&start_radio=1
Kathleen Ferrier (Live) - Che faro senza Euridice from Orfeo (Gluc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ZSr07gd1fk&list=RDNZSr07gd1fk&t=3
合輯 - Janet Baker sings "Che farò senza Euridi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1B85UQT4AY&list=RDC1B85UQT4AY&index=0
Gluck-Orfeo ed Euridice "Che Faro senza Euridice" Simionat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IxT8RUg97w&list=RD8IxT8RUg97w&t=3
Dmitri Hvorostovsky - Core 'ngrato (Japan 2005) H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ndIXugrT_M&list=RD3J1UYGb2jH4&index=2

格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德國作曲家,1714年7月2日,格魯克生於德國南部的埃拉斯巴赫(Erasbach)。他不願繼承父親守衛山林的職務,因此在14歲的時候離家到布拉格,在教會唱歌,或在舞場演奏,與此同時進行學習。此後又來到維也納,在此得到貴族的資助,前往米蘭從桑瑪爾蒂尼學習了四年。1741年,他在米蘭發表了第一部歌劇;1745-1746年他又旅行至倫敦,在此上演了另一部歌劇,但兩部歌劇都不算成功。1750年他與一位富商的女兒結婚,之後定居維也納,從事音樂創作。1752年,擔任了薩克森-希爾德堡豪森(Saxe-Hildburghausen)親王府的樂長,1754年,又被奧地利皇後特雷莎(Maria Theresa)指定為維也納宮廷劇院的指揮,並為劇院演出創作意大利田園劇和法國輕歌劇。在維也納,他結識了詩人卡爾扎比吉(Calzabigi),1762年兩人創作了歌劇《奧菲歐與尤麗迪西》(Orfeo ed Euridice),這是他的第一部“改良歌劇”,創立了新的意大利歌劇風格,它舍棄華麗的詠嘆調,使用最簡單而富有表現力的手法表達人物情感,追求真實的戲劇性和質樸感人的表情。
1773年,他應瑪麗·安托伊內特王後的邀請至巴黎創作歌劇。他將自己的歌劇思想應用到法國歌劇中,1774年在巴黎上演了《伊菲姬妮在奧利德》(Iphigenie en Aulide),獲得空前成功,但也種下了他和意大利音樂間的爭端。此後,他還以法語上演《奧菲歐與尤麗迪西》、《阿爾切斯泰》(Alceste),這使意大利歌劇與法國歌劇的優劣之爭更加白熱化。1779年,他推出另一傑作《伊菲姬妮在杜爾德》(Iphigenie en Tauride)。這部歌劇的腳本不但為劇中人物提供富有創造性的詠嘆調與宣敘調,也將全劇場次和諧地串聯在一起,使作曲家的才能發揮到極至。但是同年推出的《回聲和水仙》(Echo et Narcisse)卻是個失敗的作品,這給他莫大的打擊,加上健康情形每況愈下,因此他決定返回維也納。後於1787年11月15日逝世於維也納。
  
格魯克是歌劇史中主要人物之一。他一生創作了100余部歌劇,但大多都已失傳。此外他還寫了一些芭蕾舞劇,11部交響曲,7首三重奏、合唱和樂隊曲《從深處》、7首頌歌(獨唱與鍵盤樂器、克洛普施托克詞)以及一部長笛協奏曲。
 
格魯克是在意大利學習,按意大利風格作曲的歌劇作曲家。在當時的歐洲文化界,特別是音樂界有必要首先向意大利學習。了解意大利也就是了解文化、了解藝術。因此格魯克去意大利一事也就有其重大的歷史意義。同時,由於他在巴黎居住了一段時間,對法國的歌劇也獲得了充分的理解。
  
格魯克以歌劇改革者而聞名,他關於歌劇的見地流傳至今。他首先在意大利學習那波裡樂派的歌劇,然後在法國受到呂裡、拉莫的法國歌劇的影響,他理解了這些歌劇不合理之處,對歌劇的表現形式加以徹底地改革。這一政革的具體產物就是引起爭議的作品《阿爾切斯泰》。
  
當時的意大利歌劇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詠嘆調。詠嘆調分為三段體詠嘆調和華麗的詠嘆調兩種,三段體詠嘆調是在唱完中間部之後再返回開頭,由於必須重復第一段,因此有可能給戲劇的發展造成松馳現像。華麗的詠嘆調是在以欣賞歌唱家的歌喉為目的,亂用難度高的經過句,或發出毫無意義的高音,這些只不過脫離了音樂本質的炫技而已。
  
格魯克改革歌劇的著眼處正是改正這些缺點,而正確地將戲劇、詩歌和音樂相結合。他在歌劇《阿爾切斯泰》的序文中闡明了這一方面的要點。根據這篇序文所述,音樂應從屬於詩歌與戲劇。正如在繪畫中對鮮明的輪廓用色彩給予美麗的明暗一般,音樂應對各個人物給以生命,不應該為了毫無意義的技巧而戲劇的進行。此外,在序曲中應該暗示戲劇的內容,使聽眾在心理上有所准備。
對於《阿爾切斯泰》初次上演有過這樣的評論:“這部歌劇,如果說是把朗誦變為音樂,則感到音樂過多,而如果作為音樂作品來看,那麼音樂就顯得太少了”,這也許是以當時的觀點發出的由衷的評語。
格魯克並沒有直接的仿效者,但他的創作對莫扎特、戈塞克、凱魯比尼、貝多芬、斯蓬蒂尼和柏遼茲都有重大影響。柏遼茲還寫過幾篇論《奧爾菲斯》和《阿爾切斯泰》的文章,而瓦格納在德累斯頓期間則曾上演過《伊菲姬妮在奧利德》的修訂本。
格魯克是繼蒙特威爾第之後,歐洲古典時代最重要的歌劇作曲家。在某些方面來說,他是瓦格納歌劇改革的前身。在音樂史上,格魯克的歌劇改革並沒有產生很大影響,而莫扎特真正有影響的歌劇還是意大利風格的喜歌劇。德國的歌劇無法和意大利抗衡,尤其在音樂上,克制的激情已經無法阻擋浪漫主義對於極限體驗(情感)的迷戀。
 
格魯克的《奧菲歐與猶麗狄茜》Orfeo Ed Euridice,四幕歌劇。拉尼埃羅·德·卡扎比基根據希腊傳奇神話改編。1762年初演於維也納。劇情:歌唱像奧菲歐的愛妻猶麗狄茜不幸死了,他用動情的歌聲向愛神祈禱,希望愛妻起死回生。愛神被他的真誠所感動,允其到地獄憑借動人的歌聲將猶麗狄茜救出,但告誡他在回來的路上渡過冥界陰河之前,絕對不要回頭看猶麗狄茜,否則她又會死去。奧菲歐來到陰間,善良的幽靈為其歌聲所吸引,同意將猶麗狄茜還給他。返向人間時,他牢記愛神的忠告,一眼也不看猶麗狄茜,這使他的愛妻十分不解。她苦苦哀求他回過頭來,奧菲歐忘記了愛神的忠告,剛回過頭猶麗狄茜又倒地而死。奧菲歐痛悔莫及,以充滿真情的歌聲再次感動愛神,趕來救活了他的妻子。兩人緊緊擁抱,一起到愛神廟感謝諸神的幫助。
格魯克的歌劇音樂不追求炫技性的表面華麗效果,而十分強調音樂本身的表情作用,使音樂為戲劇內容服務。此劇已經初步顯露出他的歌劇改革的某些特點。它運用宣敘調、詠嘆調與合唱反復交替的手法,形成貫穿發展的戲劇場面,並著重刻劃人物的內在感情;劇中白話宣敘調不再使用羽管鋼琴伴奏,而是用弦樂隊作主調風格的伴奏,伴奏時取消了以往鍵盤樂器以阿拉伯數字在低聲部標明音程度數的簡略記寫法,而是將所有聲部都寫出來,加強了樂隊的戲劇性表現力。劇中第二幕被稱之為《旋律》的芭蕾音樂和第三幕奧菲歐所唱的詠嘆調《我失去了優麗狄茜》最為著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