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歡迎 30天 | Most Popular 30 days

Wednesday, December 30, 2015

3/3 有學冇術, 冇學有術 - 《《小人經》》必讀!

《小人經》作者馮道可稱得上是官場上一個真正獨一無二的奇蹟。由於作者特殊的經歷和小人視角,《小人經》便來得有些分量,用曾國蕃的話說:“一部《小人經》,道盡小人之秘技,人生之榮枯,它使小人汗顏,君子驚悚……”《小人經》提供給人們的只是審視小人的一個獨特的視角,至於如何定義小人、如何防范小人、並最終戰勝小人,讀者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馮道的一生,就是一部“做官學”。他本人就是一位官場常勝將軍,是一部完整的小人活教材。他一生的意義也許就是教人怎樣做官。並用一生的實踐向人們宣告怎樣才能官場不倒,怎樣處世才能使個人利益最大化…

也許,真的像有人所說的,中國文化是一種謀略型的文化。但是,當下謀 ​​略類書籍的流行,卻似乎與所謂的“謀略型中國文化”並無太大的關係,起碼沒有本質的聯繫。因為文化的深處未必是謀略,而“謀略”的深處一定是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存在著儒、道、兵、法、墨、縱橫、陰陽等許多學派。這些主要的學派不僅都非常關心政治,還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治人”;而治人就必須講究方法,講究方法就是智謀,就是謀略,就是權術。然而,當時的實際情形是智謀被提升為一種牢不可破的社會制度性的規範和原則,各種學派和文化都在智謀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納入了謀略的範疇,成為智謀的不同組成部分。這樣以來,中國的智謀型文化就形成了。   在歷史上,對中國的智慧、謀略、政治有影響的學派雖有十幾家,但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儒、道、法三家。中國的智慧和政治雖然常常呈現出紛紜複雜的狀態,其實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掌握了這三家的思想精核,也就把握住了中國的謀略和智慧。   儒家的智慧是極為深刻的。它是一種非智謀的大智謀,其運謀的方法不是謀智,不是像法家或兵家那樣直接以智慧迫使對方服從;而是謀聖,即從征服人心著手,讓人們自覺自願地為王道理想獻身。用今天的話講,就是非常注重做“政治思想工作”,首先為人們描繪一幅美好的藍圖,並百折不撓地到處宣傳這種理想,直到人們心悅誠服。其實,這已經不是儒家謀略的高明,更不是儒家謀略比別的學派的謀略狡詐,在這裡,它已經上升到了人性、人道的範疇。這就是儒家智謀的合理性之所在,也是其成為真正的大智謀的根本原因。  

●小人天生有一套能屈能伸、能真能假的本領。 
●找到利益的最短路線,打破規則,為我所用,便是小人的秘密。
●彎曲的樹木盤根錯節、古怪離奇,卻能變成天子的名貴器物。 
●見風使舵和富於變化,這是小人們最拿手的本領之一,也是他們常常能出奇制勝、轉危為安的處世之道。 
●在統治者眼中,君子的名望是能為他所用的,否則便一錢不值,甚至是一種威脅。  
●小人總能順應時變,改變自己,從而謀取自己的最大利益。小人的智慧往往令人驚訝。 
●任人唯親、小人得志的現實,使官場中人難為君子。 
●官位的高低絕不是品行的標示,不善於心計和不耍手段的人,很難爬上高位。 ●獲得合法地迫害他人的能力,是小人的看家本領。 
●君子禍從口出,小人大奸若忠。

《小人經》

圓通卷第一

善惡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棄也。   善與惡有固定的名稱,有智慧的人卻不受它的限制。天然的道理有不變的準則,聰明的人不會把它放?。   人們對善惡的定義和認知,對天理的解析和評議,直接決定著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對此,君子有他們的見解,小人也有他們的認識。事實上,對善惡的界定往往會因人而異,存有極大的片面性和欺騙性,小人們常會利用此節,陷善為惡,誣美為醜,以正當的名義幹下罪惡的勾當。正因如此,人們對善惡的認識和天理的認知就絕不該停留在表面,一味輕信小人們所製造的種種假象,受其愚弄。可以說,善惡之詞和天理之道是最易為人所利用和歪曲的,以惡為善是小人們最無恥和最顯著的特徵。西漢鎏金銀竹節銅熏爐   鄒陽的上書西漢景帝?,志士鄒陽投效到梁孝王劉武門下。鄒陽學問精深,見識不凡,梁孝王對他十分器重。剛入門不久,他便和梁孝王門下的老門客們平起平坐了。鄒陽為此暗自得意。   一天,一位素來被人奚落的門客向他辭行說:   “這裡我混不下去了,特來向你告別。”   鄒陽和此人並無交情,深感驚詫。他有意無意地說:   “這裡藏龍臥虎,卻不知你在此幾年了?”   那人回答說:   “五年了。”   鄒陽笑道:   “難得你有自知之明,不過你從此也算解脫了。 ”   那人也是一笑,卻道:   “此中人等,我看只有像個君子,故來拜見。不過我只想提醒你一句,這裡是小人之所,君子是容不得的。你若不信,大禍不遠了。”   鄒陽一愣,馬上說:   “你如此咒我,太不應該了。想必你心情沮喪,才會如此,我也懶得和你計較。”   馬王堆帛書   那人搖頭說:   “小人群中,你以君子自居,恃才傲物,和我初來時一般無二。我今天落得如此下場,只是不想讓你走我的舊路啊。”   那人走後,鄒陽十分氣憤,又感到好笑,自沒把這事放在心上。   鄒陽的得寵和不俗,果然如那門客所說,惹得那些老門客十分忌恨。老門客羊勝、公孫?於是一同晉見梁孝王,百般進讒,說鄒陽的壞話。梁孝王被激怒了,把鄒陽關進獄中,準備將他殺死。   到了此刻,鄒陽才相信那個門客的話並非虛言。他又恨又悔,百感交集,一時放聲大哭,哀聲不絕。   一位獄卒同情他的遭遇,便對他進言說:   “你這個樣子是沒有用處的。如果你真有什麼委屈,何不上書給梁王自辯?”   此言令鄒陽止住悲聲,他於是給梁孝王上書說:   “忠貞無不得到報答,誠實不會被人猜疑。過去我認為這話有理,現在看來只是一句虛言……我竭誠盡忠,傾吐自己的滿腹見解,大王卻受左右大臣蒙蔽,聽?了獄吏的審訊之辭,使我遭受世人的懷疑……“我還聽說,把月明珠、夜光璧扔給夜間走路的人,行人無不手握利劍怒目而視。這是為什麼呢?只是因為珍寶突然降臨的緣故。彎曲的樹木盤根錯節、古怪離,卻能變成天子的名貴器物,這是因為左右的人事先對它精心雕飾了。因此,無故落到面前的東西,雖然是隋侯珠、和氏璧,也只能結下怨仇而無人感恩。假如有人事先吹捧、宣揚,即使是枯木朽株,也可以建立功勳而不被人遺棄。現在天下處境困窘的普通士人,只因貧病交加,雖然西漢銅舖首學到唐堯、虞舜的治國之術,具有伊尹、管仲的雄才大略,懷著龍逄、比干的耿耿忠心,倘若他們沒有像根雕那樣經過修飾,儘管竭誠盡忠,當世君主也必定要對他們握劍怒目而視。這就使普通士人竟比不上枯木朽株。   “正因如此,聖明的君主治理天下,要不受低劣?謀的牽制,不被紛紜眾說動搖。過去秦始皇聽了蒙嘉的話,信任荊軻,以致發生了用匕首來暗殺的事件;周文王到渭水打獵,載回呂尚予以重用,因而稱王於天下。秦王信用小人而亡國,周文王任用君子而稱雄。這是什麼原因呢?就在於周文王能擺脫小人親信的偏見,不拘泥好壞善惡的俗見,順從天理所致啊。假如人主沉湎於阿諛奉承的讚揚聲中,受左右寵臣的牽制,讓不受世俗拘束的士人跟牛馬同槽,這就是像周朝那樣的耿介之士憤世嫉俗的緣故,天理何在呢… …”   梁孝王閱過鄒陽此書,連聲叫好說:   “此人大才,乃真君子也。”   梁孝?急命人放出鄒陽,待為上賓。

聞達卷第二

仕不計善惡,遷無論姦小。悅上者榮,悅下者蹇。   當官不計較人品的好壞,升遷也不衡量是否為奸惡小人。使上司高興的人顯達,讓下級滿意的人坎坷?   封建官場向來講究權術和做官之道。對此,任何人都不能逾越。那些抱著善良願望和遠大理想的人,每每在官場碰壁,心灰意冷,就是這種現實最真實的反映。事實上,在封建官場做官和做人完全是兩回事,統治者所要求的做官標準與人們追求的君子風範是截然不同的。只要對統治者有利,只要討得上司的歡心,他們便會不分善惡地重用提拔。否則,有君子之名,下級縱 ​​是交口稱讚,而上司不喜,也是無用的。封建專制和官場人治的事實,決定了官場中人的命運始終掌握在上司的手裡。如果把握不住這個關鍵所在,那麼晉升幾乎是不可能的,立足也無法做?長久。湯斌的失寵   清康熙時,明珠為相,權傾天 ​​下。明珠有一家奴,為人狡詐,深得明珠賞識,明珠對他言聽計從。一次,這個家奴出外替明珠辦事,所過的州縣,當地知府、縣令無不口稱弟子,親自出迎,極力巴結。   這個家奴經過江蘇時,時任江蘇巡撫的湯斌早聞他的飛揚跋扈,決心教訓他一下。他對身邊幕僚說:   “我最恨狗仗人勢之徒,這樣的小人,如不給他點厲害,天下人都會笑話我湯斌和小人為伍,此事萬難容他。”   湯斌的幕僚忙道不可,勸說道:   “此人雖為家奴,卻是明珠身邊的紅人。所謂'打狗看主人',?人怎可得罪他呢?何況此等小人最是記仇,倘若他在明珠面前進讒,大人的前程就堪慮了。”   湯斌一聽更氣,怒道:   “我乃堂堂一巡撫,莫非也讓我去巴結一個奴才?此風一長,萬事堪憂啊!如果人人畏手畏腳,天下還有君子嗎?”   那個幕僚痛聲說:   “大人素來正直剛烈,不容姦小,這是人人敬仰、萬人皆知的事。大人為官多年,自知為官之道。明珠他位高權重,大人怎可和他結怨呢?若是大人咽不下這口氣,只怕後患無窮,徒招報復,這又是何苦呢?”

清代小元寶   清朝晚期貨幣。清末銀貴錢賤,各省地方縣都鑄行自己的銀錠。僅陝西一地,當時83個縣中,已發現有55個縣的銀元寶。經濟發達地區鑄行?錠之風更甚,例如清末的關中、陝南,另外四川、河南、山西三省也較盛行。   圖中兩枚元寶造型渾厚,呈束腰圓頭平面形,更接近初始的銀板造型。表面鈐有印戳“陵川縣”和“曲沃縣”字樣,字形清晰有力,為楷體陽文。其中“陵川縣”重166克,“曲沃縣”重183克。   市場價格“陵川縣”人民幣2800元左右,“曲沃縣”約人民幣3200元左右。保存銀錠,入盒即可。   湯斌沉吟片刻,還是說:   “話是不錯,可我也不能讓一個奴才這般囂張。”   湯斌召見明珠的家奴時,穿戴朝服南面正坐。他非但沒有親迎,且只派了他的一個管家在轅門等候。當明珠的家奴帶著幾十個跟班騎馬來到轅門時,一見場面如此冷清,他立時怒氣沖沖地對湯斌的管家說:   “湯斌為何沒來接我啊?”   那管家依照湯斌所囑說道:   “我們都是奴才,這樣有什麼不妥嗎?”   明珠的家奴氣極敗壞地來見湯斌,待見湯斌一臉正氣的樣子,也只好暫時壓下怒氣,只得無奈地按朝廷規定,以下級參見上級的禮節跪下行禮。   湯斌看也沒看他一眼,草草應付幾句,便說:   “你主子與本大人同朝為官,你來了我也該犒賞你一頓便飯才是。”   他命看門的走卒陪明珠家奴去吃飯? 飯菜也十分粗劣。   明珠的家奴回京後對明珠哭訴道:   “湯斌故意侮辱我,其實這是和大人作對啊!此人這般惡毒,大人的名聲豈不毀在他的手裡?我受點委屈不算什麼,可此事已經傳得沸沸揚揚,大人不會不計較吧?”   明珠讓那個家奴退下,臉色鐵青。   一日,退朝時,明珠故意留下對康熙說:   “臣有一事不明,想要請教陛下。”   康熙讓他講明,明珠便說:   “為臣之道,本該揚君主之善名,不記自己之私怨。如今江蘇巡撫湯斌反其道而行之,一味增己名望,取悅下民,以為己功。陛下以為如何呢?” ?康熙默然無語。明珠於是無中生有,極力地誣陷,把湯斌的君子之行說成是湯斌的一己之私。湯斌的所有美德反成了朝廷最大的禍患。   康熙聽過,良久方道:   “湯斌這般願為君子,該到山中修行才對啊。”   康熙雖沒有罷免湯斌的官職,卻也從此不再重用他了。

解厄卷第三

無憂則患烈也。憂國者失身,憂己者安命。 沒有憂患意識就是最大的禍患。為國憂患的人會失去自身,為己憂患的人會安身立命。 高力士   唐玄?朝大宦官,深受器重,權傾朝野。肅宗稱帝,高力士隨玄宗還京,後被誣流放。代宗即位乃赦,知玄宗駕崩,嘔血而卒。鏡鑑   說話應有度,當說三分,莫說七分。 人的一生會面臨重重危難和困境。考察人的不同遭際,不難看到,小人的自私自利和明哲保身,確是他們躲避禍患、逢凶化吉的不二法寶。儘管這些手段和方法為人不齒,但它昭示的事實卻是不容置疑的,它的毒害性也由此可見。反觀君子的蒙難和不平等遭遇,他們憂國憂民,不計私利,滿腔忠義,這些美好的品質和正義行為,卻往往是他們致禍的原由。認識這一點,是人們認清封建專制罪惡?質的一個窗口,也是破解許多謎團的一個首要前提。不盡全力的高力士   唐玄宗時,高力士極受玄宗的寵信,榮耀無人可比。他對玄宗也忠心耿耿,只是每到緊要關頭,便會欲言又止,從不盡全力進諫。   起初,高力士尚能對玄宗敞開心扉,大膽進言。一次,玄宗對他說:   “朕要去學那吐納導引的神仙之術,朝廷的事朕想交給李林甫辦理,你看如何?”   高力士一聽大驚,忙道:   “天下雖然太平,卻也隱患不斷,陛下怎可放手不管呢?何況天子之權,不可落於人手,否則禍患將生。”   玄宗臉上不悅,口道:   “?有你說的那麼嚴重吧?事情能至如此嗎?”   高力士如遭重擊,立時跪下叩頭說:   “我胡言亂語,罪該萬死。”   唐·戴嵩《鬥牛圖》   經此一事,高力士多有感悟,他不無感傷地對自己的心腹說:   “現在我才明白,縱使我風光無限,也不能掉以輕心哪。皇上終究是皇上,我怎可放言直白呢?這只能給我帶來災禍。”   皇太子李瑛被廢後,李林甫等人建議立壽王為皇太子,玄宗卻有心立年長的第三子忠王李亨。他猶豫不決,以至食慾不振,憂心忡忡。一天,高力士見玄宗食不下嚥,便開口說:   “陛下不思飲食,?是食物不合陛下口味?陛下講明,容我為陛下分憂。”   玄宗搖頭,後道:   “你猜猜看。 ”   高力士頭腦飛轉,低聲說:   “是為立皇太子的事吧?”   玄宗暗自點頭,苦道:   “此乃國之大事,一旦不決,朕難心安,你可有何說辭?”   高力士早知玄宗心意,卻故意說:   “此等大事,臣安敢妄斷?我只知古有立長不立幼之製。”   玄宗看視高力士幾眼,心中歡喜,臉上也有了笑容,他笑著說:   “你說得一點不錯。”   天寶年間,安祿山執掌重兵,又深為玄宗寵信,一時儘管有關安祿?將反的流言不斷,也少有人敢向玄宗直言。和安祿山有仇怨的宰相楊國忠雖是進言不止,無奈玄宗並不相信,楊國忠於是找到高力士,對他說:唐代鳳鳥紋錯金銀馬 “大人深受皇上厚愛,安祿山又是朝廷大患,此事危及天下社稷,大人為了皇上,為了天下,無論如何也要勸諫皇上啊。”   高力士口中應承,心中卻是?有打算。他見玄宗對安祿山言聽計從,自知多說無益。他又為玄宗擔心,所以只婉轉地對玄宗說:   “臣聽說北部邊防的軍隊不好調禦,臣擔憂會有尾大不掉的事情發生,陛下可有整治的良策?”   玄宗冷冷打斷他的話,不耐煩道:   “朕自有處置之法,你不要多言。”   高力士就此打住,絕不再提此事。楊國忠埋怨高力士不盡全力諫言,高力士只沉聲對他說: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的苦衷,又有誰能知道呢?”   禍之人拒,然亦人納;禍之人怨,然亦人遇。 禍患是人們所抗拒的,卻也是人們所能接受的;禍患?人們所怨恨,卻也能為人們帶來機遇。 溫體仁   明朝萬曆年間進士,官至首輔。其執政期間,於政治上無甚建樹,所推薦提拔之人亦大多平庸。然,其為人善於逢迎,故享官日久,待遇隆厚。鏡鑑   假裝哀弱以取憐,其信必增。

有興趣繼續讀, 從此進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