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非:當老師,要試著把自己變成一個學生
感謝您關注中國教育報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中國教育報」關注我們
曾有人訪問,想了解我在教學方面有什麼「建樹」,那意思像是覺得,從教多年,應當有一套特別的「某某教學法」。我則總是疑惑:作為教師,能依據教育教學的常識去做,就不錯了,我能有什麼「建樹」?退休後,有時間細細想一些問題,比如,教師生命中那麼多時間在課堂上度過,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教師是否真的明白自己在做什麼?圝圝這是著名雜文家、語文特級教師吳非老師記錄在新書《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當中的思考。今天,小編就向大家推薦該書中的一篇文章——《課堂上,教師也在學》,關於老師怎麼處理與學生的關係,怎樣在課堂上獲得自我收穫。一起看看吧,吳非老師的課堂上都發生了什麼?圝圝吳非老師又建議您的課堂上,發生一些什麼呢?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需要教師引導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需要教師引導、培養。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多種有效的保障:教師的專業技能,課堂的組織形式,學習觀念的培養,社會評價文化的認同,等等。教師的專業技能決定了他在教學中的地位,否認這一點,「教學」也就不存在,不能簡單地喊一句「把課堂交給學生」。過於簡單、意在吸引眼球的口號,會招致有害於課堂教學的浮躁,無益於學生的思維發展。
教師要有愛心,更要有智慧
教育不能僅僅憑藉愛心,更需要智慧。僅有對教育的熱愛,未必能勝任教學任務。曾和一位心臟外科專家交流,說起愛心與智慧的話題,他說:「我不太同意社會的一般看法,我認為智慧比愛心更重要,醫術高超,病人的痛苦就少。以兒童心臟手術來說,胸腔打開的時間越短越好;僅僅有愛心,可能不行。」行醫與教學未必是一回事,但他的話也令我深思。行醫是「救命」,千鈞一髮,而「教育」將長久地影響人的一生,要提高生命的質量,點點滴滴,滋潤人的心靈。
對一名富有愛心的教師而言,他可能更得有智慧。
向所有的人學習
「了解自己」,是學習的起點。我深切感到,我的智慧是有限的,好多領域的知識我不了解,好多應當讀的書我沒讀過,這就讓我把繼續學習當作生活的主要內容。
每位教師都可能有自身的教學優勢,要敢於「揚長」,但也要敢於「不避短」,善於向一切可以學習的人學習,當然也包括向學生學習。——每個人身上可能都有值得我學習的東西,學習他不是為了成為「他」,而是為了成就「我」。
有這樣的意識,就能不斷開拓學習的新途徑。我在50歲時參加語文教科書的編寫,在長期的工作中,認識了很多比我年輕的教師,我只注意他們強於我的地方,這樣,我豐富了視野,學到了更有趣的知識。如果我倚老賣老,可能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時有感悟。
教師的閱讀生活
讀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是很正常的事。有時我想到,教師的辛勞,不在於個人的兀兀窮年青燈黃卷,而在於要花更多的時間,想方設法地勸說孩子們讀書。比這更難的,是明白教育的進步,需要有一個「學習的社會」,教師得走出教室,勸說更多的人閱讀。然而,最難,也最令困惑的,是現今要勸說教師閱讀。
教師不閱讀,教育沒希望。
作為一種生命方式,閱讀只能是「個人」的追求;閱讀只有「個人」才能完成,只有「個人」才能在閱讀中思考,因而只有「個人閱讀」才能真正獲得教養。
我的一位青年同事應約把讀書筆記結集出版,書名用了帕慕克的話——「把自己和書關起來」,這對是我重要的啟示!很多教師回顧自己的成長,也都很重視讀書靜修的經歷。
「文革」中我在農村插隊8年,被剝奪上大學的資格,為借一本書,往往要走幾十里路,如饑似渴,當年獨自在油燈下讀書的幸福感至今難忘。我認識的幾位前輩回憶最有價值的讀書,竟然都是在監獄裡!現在各方麵條件比較好,是教師專業進修的好時期,如何抵禦誘惑,拒絕平庸,需要有明智的選擇。
因為閱讀是充滿個人思維和情感活動的過程,因此它不大可能受行政措施的干預或管理。所以,閱讀需要一個「靜」的環境,沒有必要「集體行動」。讀書需要交流,可以有讀書會、書友會,然而前提必須是個人的閱讀。個人的閱讀是自由的閱讀。
教育要「適量」,不要「大量」
常聽班主任或教師說,對「問題學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何辛苦云云。為什麼動不動就要「大量」呢?「適量」最好,「大量」未必好。學生心有鬱結,情緒不穩,他或許想獨處一陣,他認為自己沒有妨礙他人,他希望能讓自己安靜下來。可是,班主任每天找他談一次,而且是當眾把他請出教室,站在走廊上談話,同學隔著玻璃窗能看到老師的「苦口婆心」或「喋喋不休」,這能有什麼效果?
經驗和教訓告訴我:要「適量」,還要看「機會」。對一些有問題的學生,我後來很少談話,只是在他來找我的時候,在他的眼睛望著我的時候,把早已考慮好的話告訴他。
圝圝那些「難教」的學生,絕大多數不是道德缺陷,而僅僅是「青春病」——有些是對課堂厭倦,有的則是家庭不幸,有的是想懈怠一下,他暫時對一切失去熱情,而不止是學習。
多年前的一名學生,書香世家,許多名人都見過,教師在他耳邊聒噪「成名成家」,能有什麼用?他無動於衷。很多老師認為他是典型的「教不好」,我為此也耗費很多精力。總是好上三天便故態復萌,他也很苦惱。20年過去,沒上過大學的他人到中年,見多識廣,對社會問題有自己的見解。這有什麼不好的呢?如果學校評價教師,把所有的學生都「教好」,不僅「一個也不能少」,而且要「規格統一」,那種教育必然也是失敗的。
不要讓課堂上無意間的話,傷害了學生
圝圝大而化之的教學,往往在於把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事想得太簡單。如果能想到,課堂教學無意間的話語,會給學生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那就不能不慎重。
我曾對一位老師說,上課不要用「寡婦」這個詞,老師疑惑地說,課文上是這樣的。我說,不得不說,你就說「守寡」。有什麼不同呢?「寡婦」這個俗稱缺乏對人的尊重,而「守寡」則是成年女性的某種狀態。沒有別的目的,是考慮到這個班有一兩個同學家里有「情況」,可能會引發某個學生傷感,那就不讀這幾句,不動聲色地跳過去。再如,即使講課時不得不涉及「離婚」,也要考慮個別學生的感受(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小學生),因為幾乎每個班都有單親家庭的學生。我也會在課上裝作無意地說「離婚率高也是社會文明的特徵」。
教師的表達要注意,不能貶低任何職業,教師的語言也要有教養。有個老師說「沒想到一個農民工字寫得這樣好」,可是他的班上,有幾位同學來自「農民工」家庭。教學中最好不要用「炎黃子孫」、「華夏兒女」這樣的詞,我們這個班,除了漢族,還有其他民族的同學。
學生在看我種地
我說,我是個農夫,在自己的地里勞作,這一小塊地,也要受「天時」影響,這就讓我不停地流汗。如果要說這和其他職業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有近百名青少年,每天盯著我,看我是怎樣種地的。
我對學生說:「你們信不信?如果我去食堂,我會是最好的廚師;如果我做清潔工,我會是學校最好的清潔工。」教室里沉默,學生盯住我看,大部分學生默默地點頭。
試著把自己變成一個學生
職業倦怠來得過早,可能是因為我們對教師職業的期望過高。我之所以能比較平靜地待在課堂里,是因為我很早就不相信「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說這句話的人,或是傳這句話的人,大部分沒有太多的課堂經歷。如果他每天沉浸在課堂里,如果他眼睛中有學生,也許未必會說這樣的話了。你試著把自己變成一個學生,如果你能用學生的眼光揣摩自己的教學,可能就會感到新奇了。——不是一天,是每天,每天如此。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n4Q7y.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