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歡迎 30天 | Most Popular 30 days

Thursday, May 24, 2018

經濟統戰的心理作用與輿論效應

經濟統戰的心理作用與輿論效應

中國不久前才對台灣提出31項「惠台」措施,近來卻又對台灣展開實彈軍演、繞島巡航等一連串軍事行動,充分展現其長久以來經濟力與武力交錯並用的對台統戰策略。面對「武統」威脅,台灣民眾基本上是不買帳的,前陣子民調已經顯示,有近七成民眾表達願意為保衛國家而戰。1那麼「經濟統戰」效果又如何?本文關注中國對台經濟分化策略,發現其似有初步的心理及輿論效果,但是否達到「反獨促統」的最終目標,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經濟分化策略可理解成中國「銳實力」(sharp power)在台上演的劇碼之一。「銳實力」一詞由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於去年底提出,用來描述中國、俄羅斯等威權強國如何透過各種強制與誘因手段,對海外民主社會進行資訊扭曲和輿論操控,以達到壓抑反對聲音、塑造友善民意的目的。2中國對台灣實施的經濟分化策略,即是憑藉其龐大的經濟資源,對台灣不同執政當局施以差別待遇,幫立場偏統的國民黨政府做政績(如開放陸客來台),但對立場偏獨的民進黨政府則祭出懲罰(如縮減陸客來台),中程目標可能是塑造「台獨當家」對經濟不好、遵守「一中」才有糖吃的輿論氛圍,最終目的不外乎塑造「反獨促統」的民意走向。
目前看來,中國對台經濟分化策略似乎有其初步效果,但是否達到「反獨促統」的最終目的則尚不明朗。根據中研院社會所中國效應調查(以下簡稱CIS調查),當台灣民眾被問及「兩岸關係目前的發展,對台灣整體經濟的長期發展,是好的影響,還是壞的影響?」在2011至2016年間,認為有正面影響者皆多於認為有負面影響者,但到了2017、2018兩年,變成認為有負面影響者多於認為有正面影響者(見下圖)。這個轉折不只發生在民眾對總體經濟的評估上,類似情況也出現在民眾對個體經濟的衡量上。當被問及「目前為止兩岸經濟關係的發展,對您家庭的經濟狀況是好的影響,還是壞的影響?」從2016到2017也出現「好的影響居多」轉為「壞的影響居多」的情況(見下圖)。可見2016政黨輪替之後,兩岸關係從「熱絡」轉為「冷和」,也讓台灣民眾產生兩岸關係對經濟不利的心理認知,似乎符合中國對台經濟分化策略的中程目標。

然而,製造「反獨促統」的民意才是經濟分化策略的最終目的,此目標是否達成尚須進一步研究方能判斷。目前本文僅就今年(2018)資料初步分析後得知,認為兩岸關係對台灣總體或個體經濟有負面影響者(相較於認為有正面影響者),並沒有明顯支持國民黨、中國人認同、或者兩岸統一的傾向。同時值得慶幸的是,根據CIS調查,當被問及「台灣經濟要繼續發展,就一定要靠中國」此一命題時,近兩年仍有多數民眾回答「不同意」(2017為60.8%、2018為56.5%),僅相對少數回答「同意」(2017為37.2%、2018為40.8%)。此外更有近八成民眾穩定支持兩岸關係「維持現狀」(2017為79.9%、2018為77.6%),即使被問及「如果中國大陸在經濟政治各方面的發展和台灣差不多」的情況下,依然約有七成不同意兩岸應該統一(2017為71%、2018為68%)。足見目前大部分台灣民眾仍保有維繫政經主體性的意志。
值得留意的是,儘管政黨輪替之後較多台灣民眾持有兩岸關係對經濟不利的負面觀感,但此觀感除了可能是真實經濟情況的反映之外,也有可能是統戰宣傳所造成的心理作用。以觀光產業為例,中國政府長久以來把「陸客來台」作為其對台經濟分化策略的重要政策工具,2008年國民黨政府上台後開放陸客來台,2016年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則大幅縮減陸客來台3,使得台灣社會在政黨輪替後普遍存有台灣觀光遭受重大衝擊的印象。但事實上,根據政府統計數據,2016年後全台灣外來觀光人數不減反增(雖然陸客大幅下滑,但來自東南亞、韓國、日本、港澳者明顯變多),同時總觀光收入也有所提升(雖然外匯收入略為下降,但國人旅遊消費大幅增加)(見下圖)。4假如實際經濟情況並未如民眾心理所以為的那麼差,那麼台灣政府就應加強資訊揭露及輿論溝通,以因應統戰宣傳所造成的心理作用及輿論效果。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

綜合而言,面對中國經濟統戰,台灣政府對外應持續分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對內則應關注並照顧在經濟上實際受害的群體,或者在認知上感到受害的群體,並且進一步鞏固台灣民眾維繫政經主體性的意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