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美貿易大戰不會出現了,至少現在不會。週一,在川普政府至少暫時放棄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的威脅之後,全球股市上漲。
但隨著談判的進行,川普政府依然面臨著一個大問題。我們的目標是取悅農業州和能源開採行業的一些支持者,以及暫時減少貿易赤字嗎?
還是重置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失調的經濟關係,以期確保美國在未來的產業中佔據有競爭力的地位——儘管我們不能馬上獲得回報?
上週末,川普的團隊似乎選擇了前者,降級了貿易戰。
這一戰略的問題不僅在於,這種貿易和平可能會被證明無法長久存在。它還造成了一種風險,那就是,經過過去幾個月所有的恫嚇與威脅,我們在解決更大、更長期的問題方面不會獲得任何回報。
川普總統將減少貿易赤字作為國際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忽視了主流經濟學家的觀點,他們認為,貿易赤字更多是投資和儲蓄決策的結果,而非國家成功的計分卡。因此,川普要求中國減少3350億美元的貿易赤字中的2000億美元。
美國和中國談判代表發表的聯合聲明強調了「美國農業和能源出口的有意義增長」。週一,美國財政部長史蒂芬·努欽(Steven Mnuchin)強調了中國購買液化天然氣的潛力。川普總統在Twitter上表示,根據一項潛在協議,「我們的農民能生產多少,中國就將購買多少」。
如果這些購買成為現實,那麼總統可能會獲得政治上的好處。如果與中國發生貿易戰,那麼,美國農民會損失慘重,而中國增加購買美國的大豆等商品可能對他們有利。如果購買量足夠大,能夠改變與中國的整體貿易逆差,那麼它將為總統創造他最看重的勝利。
「這個是可以計算和衡量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貿易學者加里·克萊德·赫夫鮑爾(Gary Clyde Hufbauer)說,「這是短期的、臨時的。」
美國政府的做法可能會迅速降低貿易赤字的總體水平,但是對於美國那些最有望創造未來良好出口相關工作崗位的行業,它們的挫敗感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
製造汽車和半導體等複雜產品的美國企業抱怨中國政府迫使它們與中國企業建立合資企業,並分享技術。他們指責這些合作夥伴在努力追趕先進技術的過程中,普遍採取竊取知識產權的行為。許多美國企業面對著獲得高額政府補貼的中國競爭對手。
這些屬於美中經濟關係中最棘手、存在時間最長的問題。但它們不太可能在一夜之間得到解決,並且即使美國贏得讓步,也不一定會影響貿易逆差——尤其是在接下來幾年裡。
一些主張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立場的著名人士曾經稱讚川普總統的關稅威脅,這有助於解釋他們為何對談判發生的轉變持批評態度。
總統威脅要徵收的關稅「是用來解決中國的技術竊取和他們主導先進高科技製造業的計劃」,支持採取強硬立場的團體「繁榮美國聯盟」(Coalition for a Prosperous America)的主席丹尼爾·迪米科(Daniel DiMicco)在一份聲明中說。相比之下,「出售農業和能源商品的協議是談判不力和經濟戰略不佳的結果。」
從國際貿易局(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的分析來看,2014年農業出口直接或間接創造了52.4萬個就業崗位,石油和煤炭產品又創造了25.5萬個。但它們加起來不到當年和出口相關的工作崗位的7%。
計算機、電子產品和機械等領域創造的出口相關工作崗位要多得多。
赫夫鮑爾指出,目前的情況與80年代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同日本談判時採取的「自願進口協議」策略之間有相似之處。在「自願進口協議」中,日本同意從美國進口更多半導體和其他產品。
無論美國特定的出口商獲得了什麼短期利益,日本的貿易順差持續增加。
在某些方面,最近幾天與中國的交鋒符合一種常見的川普談判模式:威脅採取可能會引起混亂的大膽行動,同時提出主要的要求,然後爭取達成一項更為漸進的協議。
甚至一些對川普政府持批評態度的人,也看到對美中關係進行更系統的反思是有價值的。
「貿易並不是全球化不可動搖的結構性力量,」羅斯福研究所(Roosevelt Institute)研究員、前國務院官員珍妮弗·哈利斯(Jennifer Harris)說。「這些都是人們做出的政治選擇,它們可以取消。因此,我不認同很多具體的政策選擇,但我至少感謝川普為我們開闢的空間,提醒我們認識到自己有多大的作用。」
但她接著說,在這一輪談判中,「不清楚我們在做出大量讓步後會得到什麼。」
川普政府的談判團隊存在嚴重的內部分歧。其中,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等強硬派主張的路線在近期擾亂經濟的風險最高,但從長遠來看改變中美經濟關係的可能性也更大。
未來幾週要關注的是,政府內部尋求短期獲勝與貿易和平的派系是否繼續佔上風。